英雄无敌5为啥用不了秘籍
辣椒油刚炸完香气扑鼻,凉透后就没有香味了,什么原因?
辣椒油刚炸完香气扑鼻,凉透后就没有香味了,什么原因?
导读辣椒油的香气可分为头香、主体香和底香,辣椒油刚炸完闻到的香气主要是头香和部分主体香,它们是一些沸点低、易挥发的香味成分,因此,要使辣椒油保留头香和主体香,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为了使做出来的辣椒油香味更浓,常常会加入一些天然香辛料,如小茴香、香叶、白豆蔻、八角、陈皮、草果等,做成调味辣椒油。那么,辣椒油刚炸完香气扑鼻,凉透后就没有香味了,什么原因?
辣椒油制作方法干辣椒香味成分主要是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有辣椒特有的香气,还有苎烯、芳樟醇、柳酸甲酯、反式-β-罗勒烯等,它们共同构成辣椒油的头香、主体香和底香,含量约为0.1~2.6。头香和主体香成分沸点比较低,容易挥发,你的辣椒油刚炸完香气扑鼻,凉透后就没有香味了,说明你制作辣椒油的温度没有控制好,使辣椒油中的头香和部分主体香味挥发了。
用干辣椒制作辣椒油,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干辣椒法,另一种是用干辣椒加天然香辛料法。
一、干辣椒法
用干辣椒制作辣椒油分先浸后炸法和先烤或炒香后浇油法两种。
1、先浸后炸法
配方:
干辣椒300克,食用植物油1000克。
做法:
(1)把干辣椒洗干净后,晾干,切成小碎块。
(2)把食用植物油倒入锅中,大火加热到沸腾,以去除不好的气味,然后,关火冷却到常温。
(3)把切碎的干辣椒倒入冷却的油中,搅拌均匀,浸泡30分钟左右。
(4)小火加热,炸至辣椒为轻微的黄褐色,马上关火,捞出辣椒块,使辣椒油冷却到常温,然后用纱布过滤,即为辣椒油。
2、先烤或炒后浇油法
做法:
(1)先把干辣椒洗干净后,晾干,再低温烤香或小火炒香。
(2)把烤香或炒香的干辣椒用擀面棍压成小碎块。
(3)把食用植物油倒入锅里,大火加热到沸腾,关火,冷却到150℃左右。
(4)分三次把油浇入辣椒中,每浇一次要搅拌均匀后再浇油。
特别提示:
干辣椒应选择辛辣味强的品种,如朝天椒、秦椒和小米椒等;食用植物油宜选择菜籽油。
二、干辣椒加天然香辛料法
为了使做出来的辣椒油香味更浓,可加入一些天然香辛料,如小茴香、香叶、白豆蔻、八角、陈皮、草果等,其中,八角、小茴香和香叶为芳香类香料,白豆蔻、草果和陈皮为苦香类香料。
配方:
干辣椒300克,食用植物油1000克,小茴香2.4克,八角2克,陈皮1.5克,草果1.3克,白豆蔻0.9克,香叶0.6克。
做法:
(1)把香辛料洗干净,草果和白豆蔻拍碎,用白酒浸泡2小时,然后捞出晾干;八角用50℃温水浸泡3小时,然后捞出晾干;小茴香、香叶用30℃温水浸泡2小时,这样做是去除香辛料中的苦涩味。
(2)把食用植物油倒入锅里,大火加热到沸腾,冷却至常温备用。
(3)锅里倒入200克食用植物油,加入经过处理并晾干的香辛料,小火加热炒出香味后,关火,冷却至常温,捞出香辛料,即得香味植物油。
(4)用剩下的约800克食用植物油,按照用干辣椒法制成辣椒油,最后,把香味植物油和辣椒油混合在一起,即为调味辣椒油。
特别提示:
可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白糖、食盐、炒熟白芝麻等。
小结辣椒油刚炸完香气扑鼻,凉透后就没有香味了,是因为制作辣椒油的温度没有控制好,使辣椒油中的头香和部分主体香味成分挥发了。
制作辣椒油时,采用先浸后炸,或先烤或炒香后浇油的办法,控制好温度,都可做出香味扑鼻的辣椒油。
如果想使做出来的辣椒油香味更浓,可加入适量的香辛料做成调味辣椒油。
我是60后食品人,专注食品科技,喜欢爬山。欢迎大家参与讨论留言,如果喜欢请关注,转发,收藏,点赞。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第一个“永”字为啥写得像“楷书”?
打开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能够看到的第一个字就是“永”字。实际上这个“永”字写的并不怎么样。当然我不是在故意贬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而是说,如果拿王羲之自己最佳的书写水平和这个“永”字相比,其实这个永写的相当没有新意。
如果我们把王羲之所有的行草书作品做一个统计,会发现王羲之很少把“永”写成《兰亭序》中第一个字那样。
比如在王羲之的《二谢书帖》中,“永”大多数被写成这样:
在王羲之的《兄灵柩帖》中写成这样:
其他的,如王羲之的《采菊帖》、《奄至帖》、《永兴帖》、《日月帖》、《建安帖》中,都与上述写法大同小异。
但是唯独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处理这个字的时候显得比较特殊。
要说这两种写法的区别,其实也很明显,在《兰亭序》中,左边的“挑笔”和“撇笔”明显离中心位置的“竖钩”很近,而右半部分最后两笔中“短撇”和“捺笔”也相对来说挨得很近,整体观感上来看,《兰亭序》中的“永”字更像楷书的写法。
而在王羲之其他行草书作品中,永字书写的更带有行书笔意,更加灵巧,活泼。左右两边偏离“竖钩”比较远。
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兰亭序》本身作为行书作品,按理说每一个字的书写都应该是非常灵巧、生动的,但是为什么王羲之这个“永”字写的这么带有“楷味”而缺乏行书笔意呢?
况且王羲之的这一幅书法作品是王羲之自己在酒醉的状态下书写的,为何独独这幅作品书写得如此“拘谨”呢?
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了一大批学者。比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艺术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辩论,这场辩论就是有名的《兰亭论辨》(据现存书稿来看,此处“辨”作“辩”理解)。
所以,当时一大批人论调非常激进,虽然他们的怀疑虽然不无道理,但是要想直接否定王羲之《兰亭序》的真实性,恐怕仅凭这些质疑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拿出更加准确的证据才可以。
事实上,王羲之在处理《兰亭序》第一个“永”字的时候,是比较恰当的。
我们前面所举的王羲之其他书法字帖中“永”字的写法,绝大多数都不是开篇第一个字。这其实就显示了我们在书写书法作品的时候,第一个字的特殊性。它的位置是特殊的,所以书写也应该是特殊的。
关于这一点,唐代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曾经这样论断: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从两个维度来论述一个字的第一笔和一幅书法作品中第一个字的重要性。
前一句中“一点成一字之规”,是从单个的字的角度来谈的。也就是说,一个字起笔的第一个笔画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它重要呢?实际上,起笔的第一笔往往是决定这个字在整幅书法作品中位置的关键,而我们说汉字的结构造型又是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所以第一笔落在哪里,就决定了整个字的态势和位置。
后一句中“一字乃终篇之准”是从一整幅书法作品的角度来看首字的重要性的。第一个字的状态、结构、风格,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后面的书写。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能不能“压得住”纸的问题。如果第一个字写的很随便,轻飘飘的,那么这个字和整幅书法作品就很难说是好的。
因此,王羲之在处理第一个“永”字的时候,并没有轻易的“放过”这一个字,而是用了不同一般的处理手法,明显写的更加厚重,笔画虽然略显呆板,灵气不足,但也避免了过于轻浮、油滑的弊端。
实际上,这不光是王羲之一人会这么处理,其他书法家也是如此。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第一个字“维”字:
这个“维”字在空间和造型的处理上都非常巧妙。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颜真卿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中间是留了一大片空白。而我们再看颜真卿这个“维”字的两边,绞丝旁和右边剩余的部分用墨都非常厚重,这其实就很能体现出颜真卿当时正处在酝酿之中的沉痛心境。那么显然,这个中间故意留下来的留白,其实就是为了达到一种“轻”与“重”的均衡。
如果没有中间的空白,它们的构造还是像往常那样堆积在一起的话,就容易产生拥挤闭塞的感觉,这个字的“气韵”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