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自然倾向性与自然危险程度 煤炭自燃中有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

[更新]
·
·
分类:游戏
4223 阅读

煤的自然倾向性与自然危险程度

煤炭自燃中有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

煤炭自燃中有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

煤炭自燃过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①潜伏期;②自热期;②燃烧期
  自燃潜伏期煤体温度的变化不明显,煤的氧化进程十分平稳缓慢,然而它确实在发生变化,不仅煤的重量略有增加,着火点温度降低,而且氧化性被活化。它的长短取决于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强弱和外部条件。
  经过这个潜伏期之后,煤的氧化速度增加,不稳定的氧化物分解成水(H20)、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氧化产生的热量使煤温继续升高,超过自热的临界温度(60~80℃),煤温上升急剧加速,氧化进程加快,开始出现煤的干馏,产生芳香族的碳氢化合物(CxHy)、氢(H2)、更多的一氧化碳(CO)等可燃气体,这个阶段为自热期。
  临界温度也称自热温度,是能使煤自发燃烧的最低温度。一旦达到了该温度点,煤氧化的产热与煤所在环境的散热就失去了平衡,即产热量将高于散热量,就会导致煤与环境温度的上升,从而又加速了煤的氧化速度并又产生更多的热量,直至煤自燃起来,即进入燃烧阶段。

煤层自燃发火等级如何划分?

1煤的自燃倾向性划分为以下三级:自燃等级1级:自燃倾向性为易自燃。自燃等级2级:自燃倾向性为自燃。自燃等级3级:自燃倾向性为不易自燃。
2巷道中煤层自燃发火期以自燃发火地点从暴露煤之日起至发生自燃发火时为止的时间计算,一般以月为单位。

什么是煤矿自燃?

煤的自燃是煤长期氧化,储热的结果,多发生在低阶煤中。煤的着火点一般是在250~450℃,煤阶越低,着火点越低,且含氧官能团越多。在存储过程中,氧气渗入进煤矿,这些含氧官能团将吸附氧气,并与之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生成新的含氧官能团,进一步降低煤的着火点,且放出热量。若煤矿的通风条件好,煤矿的散热量大于氧化产生的热量,则自燃不发生,反之,则自燃。
通过隔绝空气与煤炭的接触,防止温度过度积聚,并采取测温、喷水等措施,可起到预防煤自燃。
由上述对于煤自燃的概述,可以得知煤自燃关键在于热量的积累。因此,熄灭措施的关键也就是抑制热量在煤堆中的累计。对于小型煤矿,可直接浇水,或喷灭火剂。对于中、大煤矿,灌水会促进C+H2O→CO+H2的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更易燃,故不能采用灌水,但可以通过填入土,沙等高储热的物质,一是隔绝氧气,二是降低煤中的储热。当然,还可以通过,隔绝燃料的方法来熄灭煤的自燃。对于特大型煤矿的自燃,上述的方法效果均不佳,既然灭不了,个人认为将其转化为煤地下气化,加以利用。